首页<<教育博文
《诗词大会》:一袭撩拨诗性的薄纱

更新时间:2017-2-21 10:02:29


诗词大会》落下帷幕。节前年后,普罗大众的生活因为《诗词大会》的播出,让他们在享受丰富的美味佳肴的同时,更享受到一道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暖阳和煦,微风习习。在“初阳浣纱迎春到,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时节,伴随着“春之声”旋律的弹拨,在自然春色的掩映下,一曲古风古韵浓郁的,以古典诗词为音符的华美乐章也在大江南北奏响。《诗词大会》在现代物质充斥的背景下上演的“古装盛会”,没有“后宫大戏”的攻于心计和勾心斗角,呈现出的是典雅与厚重,唯美而不失庄重。个中沁出的淡淡的幽香氤氲心灵。纵然没有物质的口实之美,却有精神和心灵的陶冶与滋养。

人们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每一位出现在现场的选手和嘉宾信手拈来的古诗古词,妙语佳句无疑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场场比赛下来,尽管有难舍难离的悲伤,但其间充溢的浓郁的文化气息给更多人带去的是精神的愉悦和享受。毫无疑问,在这场文化盛典中,最闪亮的星星非芳龄十七岁的上海高中生武亦姝莫属。沉稳内敛、庄重典雅的外形,丰厚的学养,挑落博士的不俗表现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随着武亦姝摘得大赛桂冠的消息占据各种媒介的不同版面,一股浓郁的诗词之风也从遥远的边关塞漠、江河溪涧吹来。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没有刻意的人为雕琢,无需用华美辞藻的描摹和装点,自然而清新。在其间漫步徜徉,冷暖、阴晴、圆缺。沉寂的文字因用情感和生命的演绎而变得有质感,有温度。轻盈的符号与厚重的灵魂联姻,灰色不在,阳光绚丽。

不过,人们在享受精神盛宴,沉下身子的同时,躁动而漂浮的灵魂也随之沉潜下来。物质的衣食住行的满足是出于免于冻馁的皮肉之痛的追逐;而精神的凡而不俗的超脱更是对灵魂的涤荡。“沐浴清化”获得的是神清气爽的惬意,而灵魂的唤醒和自觉更是一种对凡俗自我的超越。不论是正值韶华芳龄,还是步入不惑与天命,因为有古典诗词的浸润,他们身上外溢出的气息足以让人收获赏心悦目的快感。灿若星河的古典诗词世界,沉静的文字因生命的唤醒而富有了灵动之感;交错抑扬的音韵增添了一种旋律节奏的变化之美。一个个文字的缀连,一幅幅画面的拼合,春花秋月,潮起潮落,离愁别绪,羁旅情思,缠绵与豪放,哀婉与高亢......所有这些通过一方小小的舞台,借助一个个具有不同人生际遇的生命体验的个体声情并茂的展演而完成了古往今来的无缝对接,自然而圆融。

也许是繁富的物质裹挟太紧,左支右绌已经身心俱疲。当一袭凉爽的微风拂面,渐入肌肤,再进骨髓,自然收获别样的体验。源远流长也好,博大精深也罢,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承载,古典诗词蕴涵的况味也被烙上鲜明的时代印记。但文明的延续,文化的传承,在乱世也好,治世也罢,始终没有发生悖裂。只不过因所处的时代不同,有时沉寂冷峻,有时热闹喧嚣而已。末世诗以哀,盛世诗以乐。但在主流中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中如果没有发生旁逸斜出,就少却了变化之美。在普罗大众都在以数量的多寡和速度的快慢对自己的人生质量进行估定的当下,把先人留下的精神基因再次唤醒,借助现代高科技声光电进行展现时,历史的古朴与厚重和现代的光鲜与眩幻实现很好的融合,视觉的眼前一亮,听觉的为之一震,灵魂的为之一醉,知之者、好之者与乐之者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面对选手、评委,面对诗词,观众醒了、醉了。即使没有灵魂的共鸣,如果有转瞬即逝的自我灵魂的发现,也是一种成长中的收获。不错,《诗词大会》红了武亦姝,火了董卿。但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古典诗词因其独特的意蕴和体例而让很多人“望诗兴叹”,难入其门。而这种距离的存在,让很多人对诗词只能怀着爱之、怯之、恨之的复杂情感面对。从某种程度上说,《诗词大会》节目的开办,对日渐式微的诗词多少起到唤醒和拯救的作用。而这种对诗词的激活,从某个层面对那些对诗词冷漠的灵魂又起到撩拨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文化承载,古典诗词的受众界域是有限的,老少皆宜、妇孺皆吟的浅近文字尽管受众面广,但从诗词高标的角度考量,那些诗词能够入流者毕竟寥寥。因此,对经过时间沉淀的文学固有范式的触摸和解读,如果没有积淀,是很难了解和感受文辞间蕴藏的真善美的;即使有储备,如果面对文字没有“相看两不厌”的感受,也无法在寻幽探秘中获得快感。文字的触碰,更多是两个灵魂的交流。没有共鸣共生隐线的牵连,文字只能是文字,纵然识其音、辫其形,但也难解其意、悟其情。所以,面对《诗词大会》节目引发的诗词热浪,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弄潮的高手,都可以搏击风浪。作为欣赏者,在收获感动的同时,更要客观理性地审视自我,理性地面对“老者、朋友和少者”,万不可“撸起袖子‘诵’起来”。“冲动是魔鬼”尽管带有戏谑的成分,但投放到时下,观照世间万物苍生时,还是具有一定的道理。

《诗词大会》的帷幕徐徐谢下,该节目诱发的关于古典诗词的热议和追捧对日益衰微的民族文化基因的激活肯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至于其后效应的发酵程度如何,能够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多少种子,只能交给时间检验。

 

 

  热点新闻
  教育书籍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网站建设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山东招生网   鲁ICP备09001555号    广告服务
电话: 0532-88710406 QQ:917524373 邮箱:haojie2008abc@163.com